日本老牌企業為何遭遇“窮途末路”?

原標題:日本老牌企業為何遭遇“窮途末路”?

首先,請允許小編給大傢推薦一個文史類的微信公眾號

文史鑒賞 曾經,東芝是日本工業的名片。從1890年制造出日本首個白熾燈泡開始,東芝公司陸續推出日本首臺電風扇、洗衣機和冰箱等產品,1980年以後還在全球率先發售筆記本電腦和DVD播放器,電腦業務一度占據全球最大市場份額。



20世紀80年代的東芝DVD播放器

然而,東芝在2015年後三個季度報出42億美元的巨額虧損。之後,東芝一直在持續推進重組措施,出售大量非核心資產,並將芯片和核電作為核心業務,但核電業務在國內外均推進不力。

“Toshiba,Toshiba,新時代的東芝!”這句在八十年代耳熟能詳的東芝的廣告歌詞,至今仍然留存在很多中國老百姓的記憶裡,但那個在中國傢喻戶曉的東芝,如今已被中國大型傢電企業美的集團收購瞭80.1%的股權。現在的東芝,已經成為中國制造。

早年大火的日本老牌如今怎樣瞭?

不隻是東芝,二十年前曾懷揣著很多國人的情懷的日本老牌企業,或轉行,或倒閉,隻留給人一地夢醒後的回憶。

索尼

從風靡全球的Walkman 到眾人哄搶的PlayStation,從電影到相機,從電腦到手機,索尼曾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度過瞭童年。

成立於1946年5月的索尼是日本的一傢全球知名的大型綜合性跨國企業集團,逐漸發展成為世界視聽、電子遊戲、通訊產品和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先導者,也是世界最早便攜式數碼產品的開創者,世界最大的電子產品制造商之一、世界電子遊戲業三大巨頭之一、美國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之一。

上世紀80年代,索尼的Walkman隨身聽和原版磁帶曾是國內居傢旅行之必備良品,那時,一盤日產SONY CHF60和82版TDK D60價格大約是3.88元。



索尼原版磁帶和Walkman隨身聽

年幼一點的,可能沒見過Walkman,但幾乎都玩過索尼的PlayStation(PS)、PlayStation 2(PS2)、PlayStation Portable(PSP)或PlayStation 3(PS3)遊戲機。PlayStation遊戲機打敗瞭任天堂、逼走瞭SEGA,曾一度成為繼Walkman之後最暢銷的產品。



索尼psp(現在還有賣哦)

除此之外,索尼還陸續並購瞭CBS(哥倫比亞三星制片)和歷史悠久的米高梅電影公司,推出瞭CyberShot數碼相機、VAIO筆記型電腦、Clie PDA(個人數位助理)等數位化的產品,“聯姻”愛立信締造“索愛手機的神話傳說”……索尼在國人的心中幾乎是一個傳奇般的存在。



索愛T707翻蓋手機

但一度眾星捧月的傳奇也遭遇瞭隕石墬落般的危機。2000年空前成功的索尼到瞭2002年卻嚴重受挫至今。公司的巨額虧損、59年來的高層異動、索尼影業商譽減值、模組訂單的市場份額被國內廠商的侵蝕……索尼危機逐漸浮現臺面。

變賣瞭美國紐約的索尼大廈和日本的總部建築,賣掉瞭筆記本電腦業務,出售瞭相機模塊工廠和相機制造商奧林巴斯的一半股權……經歷瞭數度拋售資產事件的索尼,一直通過“斷臂”來“止血”。

如今,索尼還好好“活著”,隻是很多昔日的物件,再也尋不見蹤影,“Do you dream in Sony”的時代已經遠去。

富士

在上個世紀,數碼產品還沒有出現的年代,傻瓜相機和膠卷是承載舊時記憶的載體和工具。那個時候,美國的柯達和日本的富士,是很多人的回憶。

富士膠片公司創建於1934年,前身是大日本塑料“膠卷試驗所”。1986年,富士公司首次推出第一臺一次性照相機——Utsurun-Desu,買一臺相機不再是一項沉重的投資。



背後附帶說明,且利用一次性技術拍照片的照相機

然而隨著數碼技術崛起,傳統膠片大幅萎縮,富士也不可避免地陷入生死存亡的時刻。從2000年開始,膠卷市場受到數碼相機的沖擊,市場需求逐步以每年20%-30%的速度大幅萎縮,十年內世界對膠卷的總需求量驟降到瞭十分之一。當年膠卷曾占據瞭企業近六成銷售量的富士,市場優勢轉眼消失殆盡。



於是富士進行瞭“二次創業”。2003年,富士開始謀求徹底轉型,最終選擇瞭醫療/生命科學、印刷、影像、光學元器件、高性能材料、文件處理等領域,將自己在傳統膠片領域積累的精密化學、對光線與色彩的控制等核心技術“重復使用”,開發出含有自己技術的新產品。

現在的富士,是綜合性影像、信息、文件處理類產品及服務的制造和供應商之一。我們或許還能看到富士的數碼相機和拍立得相機,但也僅限於此瞭。

夏普

八十年代中期,若是誰傢裡有一臺SHARP GF-500雙卡錄音機,是件很得意的事情。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社會流行的縫紉機、電視機和自行車三大件兒裡,也必有夏普的身影。



SHARP GF-500雙卡錄音機

成立於1912年的日本老牌傢電與科技大廠夏普公司是一傢日本的電器及電子公司,曾在日本國率先生產電視機。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夏普加速開發其獨創性產品,其中近80%的產品為世界首創!

作為“液晶之父”的夏普,被譽為“大阪城的傳奇”的夏普,發明瞭全球第一臺液晶顯示計算機、液晶電視、液晶攝錄像機的夏普,蘋果顯示面板重要供應商之一的夏普,一直是彩色電視機尤其是液晶顯示屏行業的老大哥。



夏普液晶電視

然而對液晶的過度投資,最終成瞭夏普的沉重負擔。2016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主營業務的業績出現數十億日元的虧損,作為主力的光伏及液晶屏業務持續陷入苦戰。

去年,處於經營重組狀態的申請商標流程夏普,被中國臺灣地區的鴻海集團收購並進行重整經營後,半年多來業績改善有瞭些許改善。不過,搖身成為中國制造的夏普,依舊處在艱難的發展期。

松下

上一輩人,從小到大都是在日本電器時代走過,從剃須刀到電飯鍋再到電視機,無處看不到松下電器的標識。“凡是有電的地方,就有松下公司的產品。”這曾是松下電器盛世時的寫照。



20世紀80年代日本national松下黑白電視機

松下電器原名松下電器產業公司,成立於1918年,主要經營傢電、電子產品,是日本的大型電器制造企業。

松下的產品線極廣,除瞭傢電外還生產數位電子產品,如DVD播放機、DV數位攝影機、MP3播放機、數碼相機、液晶電視、筆記型電腦等。還擴展到電子零件、電工零件(如插座蓋板)、半導體等,間接與直接轉投資公司有數百傢。



松下傢用攝像機

但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電器王國,也遭受瞭前所未有的危機。

四年前,松下集團在日本電子產業整體衰退的時候遇到瞭史上最大赤字,凈虧損達7721.7億日元。當時接任社長的津賀一宏將公司的戰略重心轉向B2B領域,進行業務重組,不停的投入新產品研發。

經過瞭幾年調整,松下集團也收到瞭明顯的止損效果。16年松下年銷售規模為7.5萬億日元,內部由36個事業部組成瞭四大事業公司——從事傢電產品的電話住宅設備機器公司、從事住宅相關事業的註冊商標申請台中環境方案公司、面向服務產業的系統通信營銷公司,以及從事車載、工業機器的汽車電子和機電系統公司。

近百年來一直以傢電為中心的松下,正逐漸放棄傳統傢電業務,轉而在數碼產品、智能傢居、車載以及智能城市等方面註力。以後的松下,將以全新的姿態,出現在我們的周圍。

三洋

在上世紀80年代,擁有一臺三洋收錄機是時髦的象征。那時,如果有一臺四喇叭收錄機,是會遭到很多小夥伴們的圍觀和羨慕的。趴著錄音機周圍,聽著到處搜集到的歌曲是傢常便飯。



三洋四喇叭收錄機

日本三洋電器集團是日本的一傢有60年歷史的大型企業集團,成立於1947年,取日語中“三個海洋”之意,旨在宣揚創辦人有把產品銷售到世界各地,橫跨大西洋、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抱負。

三洋一度是洗衣機,冰箱界的“泰鬥”,同時也是日本鋰電池最大制造商。



三洋鋰電池

奈何時過境遷,產品涉及顯示器、手機、數碼相機、機械、生物制藥等眾多領域的三洋,也免不被瓜分的命運。

2009年末,日本松下正式收購三洋,之後為瞭剝離虧損和重疊業務又開始頻頻出售三洋資產。

2011年,中國海爾集團與日本松下電器旗下三洋電機達成協議,收購瞭三洋電機在日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及越南的洗衣機、冰箱和其他傢用電器業務,包括三洋電機的洗衣機品牌“AQUA”。



2013年3月松下宣佈出售三洋電機的數碼相機業務。同年5月,松下又宣佈在2015年底前出售三洋電機子公司,至此三洋品牌已經被全面肢解。

如今,三洋消失瞭,不過我們在市面上看到的海爾洗衣機,說不定就是三洋洗衣機。

日本老牌企業為何遭遇“窮途末路”?

曾經風光無限、被國人津津樂道的日本老牌企業,現在卻危機蔓延:曾在液晶面板領域享譽全球的夏普深陷債務危機,由“經營之神”幸之助先生創立的松下勉強走出連年虧損困境但盈利還是難如登天,洗衣機的電子巨頭東芝公司全產品線萎縮,還有日立、三洋、NEC等傢喻戶曉的名字正在慢慢淡出大傢的視野……這樣的窘境是為何?

日本經濟實力的下滑

最近幾年日本的經濟持續走下披路。據統計,日本經濟在第三季度出現萎縮,這是自2016年以來的首次經濟萎縮。



著名管理專傢李江濤教授指出,“日本金融的市場化、自由化阻礙瞭日本實體經濟的發展,金融投機、金融短期化一度充斥著日本資本市場,導致企業資金鏈斷裂,危機交叉蔓延,最終拖垮瞭日本經濟和日本企業。”

不僅如此,部分日本企業缺乏企業道德,也是造成如今幾近潰敗局面的因素。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網刊文指出,“此前憑借液晶面板構建一個時代的夏普之所以被逼入困境,除瞭大型投資失敗和管理層“無所作為”等原因外,與“企業道德缺失”也有很大關系。”

中國市場的沖擊

中國作為後起之秀,正在高科技研發和生產的各個領域對日本“窮追猛打”,擠占日本企業的市場份額。



現在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高科技機械、電子和工業生產工具的出口國之一。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數據,中國已經終結瞭日本主導亞洲高科技出口的時代。

而長期占據市場領頭羊位置的日本老牌巨頭未能及時正視中國不斷崛起的現狀,從而在爭奪消費者的競爭中逐步落入下風。

作者:徐嘯

編輯:周文超

微信編輯:付慧敏

參考來源:人民日報、騰訊科技、百度百科、搜狐、新華社、人民網、CNET中國、科技新報、新浪、北京商報、中國網等。

附:日本經濟真相

作者:白益民



作者:白益民

來源:白益民產業經濟研究所(www.baiyimin.com),2013年刊於《環球財經》

“日本衰退論”是真的嗎?

近些年,“失去的十年”或“失去的二十年”再次成為很多學者評定日本經濟狀態的最多用語,眾多評論也拿日本經濟“衰退”作為衡量中日爭端之間誰強誰弱的依據,一時間日本經濟又被人拿出來討論和評判。

日本人喜歡“唱衰”自己

其實,不僅僅是在中國輿論下有著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之說,日本人自己也同樣在大肆渲染日本經濟衰退論。在日本國內,從政府到學者也將“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演繹得“淋漓盡致”。

自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經濟泡沫破滅之後,“日本完蛋瞭”“日本從此以後將瀟灑地走向衰落”“日本是19世紀的英國”等論調開始取代“日本神話論”“21世紀是日本的世紀”“日本是不可戰勝”等論調。尤其是2001年3月,已經年逾八旬的日本前首相宮澤喜一親自上陣宣稱日本經濟面臨崩潰,正式拉開瞭“日本經濟崩潰論”的序幕。

“日本失去的十年”始於1991年,當時日本國內經濟陷入困局。日本經濟界將1993年稱為“厄年”,用以形容經濟蕭條、政治腐敗之嚴重。當時的日本報紙更形容日本國內經濟為“好消息難聞一件,壞消息常聽八九”。有著“日本經濟內閣”之稱的經團聯則聲稱:“這將是戰後最長的一次蕭條。”

到瞭1998年,田原總一郎、山田厚史兩位記者寫瞭《日本再敗北》一書,讓“失落”成瞭日本國民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2000年,日本智庫“21世紀日本的構想”懇談會發表一份報告稱:“泡沫經濟的破滅不僅在經濟領域產生瞭腐蝕作用,而且蔓延到政治及社會領域,甚至包括我們所賴以安身立命的價值感和倫理規范。我們還未來得及在國民中形成一個富裕社會所應有的倫理道德觀念時,就經歷瞭90年代的挫折,被卷入全球化的時代大潮中。”

2008年出版《大衰退》一書的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傢辜朝明曾經這樣描述日本在“失去的十年”裡所承受的經濟損失:“這是人類在和平時期裡所受的最大一次損失。泡沫經濟的破滅使日本一共損失瞭1500萬億日元,相當於日本過去三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總量。”

直到現在,日本還在竭力渲染“失去的二十年”。2011年1月,日本央行發佈數據稱,日本該年大型制造業信心指數下降,是自2009年3月以來的第一次。2012年1月16日,日本央行發佈的地區經濟報告顯示,日本經濟復蘇處於停滯狀態。2012年9月14日,日本經濟財政擔當相古川元久向相關閣僚會議提交瞭9月份月度經濟報告,報告對整體經濟形勢的評估為“回暖趨勢出現停滯跡象”,連續兩個月作出下調。

除瞭日本國內“宣揚”日本經濟衰退假象,國際上也附和著這種說法,20世紀90年代末期國外輿論亦在唱衰日本。

1999年6月21日,美國《時代》周刊以“日本綜合癥”為題撰文,奉勸人們不要在日本的復蘇問題上下註;同年12月28日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刊登瞭一篇名為“日本仍是發達國傢中的‘病號’”的文章;德國的《明鏡》周刊則在2000年1月3日發表瞭一篇題為“告別儒傢學說”的文章,稱:“這次幾乎沒有人敢預言日本經濟會轟動性地東山再起。表明經濟迅速、持久復蘇的信號似乎很弱,而且往往充滿著矛盾。”

對於國際上的唱衰論調,日本國內不但沒有反擊和恐慌,反而應聲附和,略顯蹊蹺。然而分析其背後的政治經濟妄想,不難看出,這是日本國傢戰略選擇的“高明之處”。

另外的“1.8個日本”

在普遍唱衰的背景下,日本經濟真如預見的那麼糟嗎?答案是否定的。

2010年夏天,英國《衛報》網站發表評論文章稱,日本的發展方式可能被長期誤讀:“全球經濟正在衰退。在美國,失業率接近10%,中產階級的退休前景堪憂。在歐洲,各國都有自己的問題。那麼,我們該怎樣看待這樣一個國傢:在那裡,失業率始終不高,犯罪率很低,貧富差距現象不明顯,全民享受醫療保險,人口預期壽命全球領先。”

2011年8月28日,中國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日本問題專傢唐淳風發表文章稱,今天世界上,在日本本土國傢之外,還存在“1.8個日本”。這“1.8個日本”指的即是日本的海外資產和海外產業。“1.8個日本”是日本的雄厚“傢底”,在對其經濟地位、經濟狀況進行判斷時決不能忽視。可以說,日本是真正享受到全球化紅利的國傢,而且隻有日本才是。

日本政府很早前就有構建“成熟的債權國”的圖謀,首要的一點就是提高對外直接投資的比重,以與美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深層博弈。

20世紀80年代,受國內生產高成本的影響,一些大型制造業不得不將部分生產環節移至國外,在低成本地區生產,形成瞭產業史上第一次全國性大規模戰略轉移。亞洲金融危機後,亞洲新興國傢出口成本降低,大大擠壓瞭日本的出口市場,日本進行瞭第二次產業大規模戰略轉移,而這次則是包括制造業、物流業等在內的全方位轉移。

兩次“戰略性”轉移外加80年代日元升值導致的日本海外權益瘋狂收購,鑄就瞭當前日本巨大的離岸經濟。

2012年2月16日,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2011年日本對外投資額達1156.3億美元,同比增長102.1%。日本企業海外直接投資收益比上年增長34%,達到38136億日元(478.2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來自海外子公司的企業分紅收入實現25000億日元(約合312.5億美元)的順差,同比增長6%,連續8年保持增長。

其中,日本三井物產(屬三井財團)、三菱商事(屬三菱財團)等七大綜合商社在2011年對外投資總額達3.18萬億日元(約合397.5億美元),大幅超過歷史峰值2.35萬億日元(約合293.8億美元)。並且,這七傢公司2011年來自海外子公司的分紅收入就超過125億美元。紅利收益主要來自海外油氣田、礦山的資源開發權益和電力基礎設施項目收益。

2012年5月,日本經濟產業省發佈的《2010財年海外事業活動基本調查》顯示,當年日本海外法人(制造業和非制造業)總計18599傢,工作人員499萬人,日本全產業海外銷售額達到183.2萬億日元(約合2.2萬億美元)。

5月台中商標註冊類別22日,日本財務省公佈2011年底海外資產負債餘額。公佈資料顯示日本企業、政府和個人持有海外凈資產253.01萬億日元(3.1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0.6%,時隔兩年再次實現增長。日本連續21年保持全球最大債權國位置。

6月14日,《華爾街日報》一篇文章引用日本銀行業巨頭瑞穗金融集團首席執行長佐藤康博的話:“日資公司感覺自己別無選擇,唯有奮力開辟海外市場。”該報更是認為,受充裕的現金儲備和日元走強推動,日資公司正掀起日本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海外投資熱潮。

真實的“失去的十年”

在普遍認定的“失去的十年”中,日本到底又是在用怎樣一種方式走到如今呢?事實上,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的10年裡,已經利用所謂經濟低迷完成瞭經濟轉型,隻是衰退論調掩蓋下的陰謀從未揭開。

人們普遍認為,國內生產總值(GDP)可以很好地說明日本在1991年以後的10年中失去的經濟優勢,這也是形成日本“十年低迷”“失去的十年”認識的統計基礎。然而,若論GNP(國民生產總值,1994年改稱為“國民總收入”),日本經濟卻沒有那麼糟糕。這點需要正視。

日本東京大學青年學者卞恒沁曾說,在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在“最深的絕望裡”裡發現瞭“最美麗的驚喜”。1989年,日本四大證券公司在歐洲金融市場上發行債券的77.9%為擔保債券,其中87.1%面向日系企業發行,足見日本企業海外生產之規模。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統計,2000年日本海外企業生產率增長14.5%,海外企業的銷售總額高達13162億美元,全部產品的80%都在當地銷售,隻有20%回銷國內。

1991到2001年,日本海外總資產年均增長3.1%,凈資產年均增長13.9%,均高於同期日本GDP增幅。更為可怕的是,到2000年的前5年中,日本投到設備技術開發和刺激生產上的資金已經高達1000萬億日元,約合9萬多億美元。20世紀90年代,日本擁有的美國國債達2000多億美元,對外的純資產金額為8910億美元,是居第二位的德國1818億美元的4倍多。

2001年,日本海外總資產達到2.9萬億美元,相當於日本GDP的75%;海外凈資產1.5萬億美元,超過我國GDP總量;海外制造業銷售額4348億美元,與日本出口相當。

日本GDP與GNP為何形成如此狀態?其實並不難理解。日本著名的制造業研究專傢藤本隆宏曾經做過這樣一個比喻,日本在全球的商業佈局是一種“雁行形態”:本土企業為雁頭,掌握最上遊的產品和技術;其次是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主要為日本技術做配套;最後才是中國大陸地區所扮演的“雁尾”角色,為日本制造業做組裝,處於產業鏈的最下遊。

事實上,“失去的十年”裡日本國內GDP也並未如想象中的那麼壞。日本經濟在90年代取得瞭GDP年均增長1.5%的成績,其經濟總量在十年中總計增長瞭10%。2002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約為4.8萬億美元,約合40萬億人民幣,次於美國的8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從未讓其失業率上升到5.5%以上。

常駐東京的愛爾蘭記者、作傢和經濟評論員埃蒙芬格爾頓2012年1月8日發表於《紐約時報》的文章寫道:“自‘失去的十年’開始後,東京建造超過500英尺的摩天大樓有81棟,相比之下,紐約64棟,芝加哥48棟,洛杉磯有7棟。”

就是這樣,日本在“失去的十年”中享受著“失敗者”的喜悅,香港《每周財經動向》曾在2003年11月17日的文章中說:“今天你若去東京,穿行在銀座大街摩肩接踵的人流和川流不息的車流中,很難想象這裡會與‘經濟危機’聯系在一起。”但日本順從地接受衰退之說,背後又有何陰謀?值得考量。

▍商務合作-QQ/2488509567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號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

閱讀 ()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arrow
arrow

    sxi564e0i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